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力在于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能的支持,成为企业生命的“血液’’,这正是技工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工学校和技工教育必须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实施以转变观念为指导,创新体制为动力,打造品牌为核心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转变观念是先导
1、教育观念的更新
(1)确立教育的服务观
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用户利益至上’’、“以顾客为中心’’,显然学生成为顾客,强化服务观念是将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开展工作、谋求发展的重心与焦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为其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由过去的动不动就训诫学生——向千方百计使学生满意的方向转变。)
(2)确立教育的质量观
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教职工的工作,而学生的成绩只是其中的参照之一。学校的“产品’’是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合格的教育教学服务。
(学生成绩作为学校服务效果的一个反映侧面,可以作为评价学校的参考。因此,学生成绩也应是学生成绩的提高量,而并非最终的评估标准。因此,学生成绩不应该是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教职工的教育服务质量。)
(3)正确的教育评价观
由行政主管部门评价为主变为家长、学生、社会评价为主,通过反馈,反映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服务满意率的升降程度。
所以要求老师必须实现“五个转变”即:一是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二是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三是课程内容的应试为主向体现内容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四是由教师主教向学生主“学”转变;五是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2、文化理念的更新
文化理念将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文化理念营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源自全体教职员工内心的精神和智慧的力量。学校文化理念倡导以人为本,诚信立校。诚是天生本能的品质,信是后天智慧、实力和行为的结晶。
文化理念强调这样四个层面:一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二是以追求卓越为过程;三是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四是做一个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做人与做事)。学校文化是学校价值创造的重要动力源泉,它贯穿于教育、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竞争的核心。常言道学校是树,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
二、建立市场调节机制是核心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1)市场缺什么技能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社会职业或岗位需要什么能力就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来设计课程。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以能力为本位的CBE模块课程、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MES”就业培训模块。)
如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北美的模式。以职业分析、能力分析为主,目标具体,研究能干什么,员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帮助指导,考虑个人需要,及时反馈,动态控制,强调以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2)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的吻合,对专业课程实行动态管理
“专业顾问委员会”每年都要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并提出专业调整计划,然后根据专业所涵盖的职业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行调整。
2、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际推行全面学分管理,建立学生选课机制,允许学生选择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确立创新体制和机制是保障
所谓“教育体制的创新”,不是寻求一种所谓的“创新的”体制。教育体制创新的关键在于,管理者要能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手段等去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教育体制的规则,并能客观、主动、灵活、开放、高效、积极地利用它。
体制创新应确立三个核心价值:
(1)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着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包括全日制、半日制、业余以及函授、刊授、电视、广播等学校的教育。它根据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其共同目的是培养人才,都应该动员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2)教育的包容性
反映在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上,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往的各类各级学校系统建立在原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机械分工的基础上,普通教育偏重学术性学科,较为脱离实际;职业教育则偏重狭隘的操作技术训练,使人过早专业化而导致人的发展的局限性。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育、发达,各种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工业社会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趋势。过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割的“双轨制”学校正在被综合的、单一制学校所替代。以往一成不变的学制在信息化时代也被赋予弹性。可以预见,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的包容性,在21世纪作为教育体系开放和要素有机互动的前提。
(3)教育的创造性
知识经济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来源于创造性的教育;创造性的教育依赖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和队伍建设。创造性教育并不是个新名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陶行知先生都积极倡导并躬身实行。然而他们所处时代并不能实现他们的宏愿。建国后五十年的教育积淀,改革开放二十年教育振兴,为我们实施创造教育提供了精神的物质的基础。尽管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毕竟我们已有这个意识,也有这个能力来实施这一新的教育。实施创造的教育,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首先必须有创造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改革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课堂设置、教材体系,改革考试评估机制。社会要改革用人机制,转变人才观念。
学生有了创造的时间、机会及必备的基础知识,还不能去从事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劳动,必须给学生以创造的启迪,这个任务必须由教师来承担。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有创造精神与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从事创造性教育的师资队伍达成目标的总体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必须有创造教育的意识,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有全新的人才观、教育观。第二,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创造能力。首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第三,教师必须有科学的创造性的教育方法、途径。首先要用好第一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主体得到和谐发展,使学生实现创新性学习,成为创新性人才。第四,要运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教学手段。步入21世纪,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将飞速发展,科技将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现代化媒体正在被广泛地使用。
体制创新应建立三大机制
(1)竞争机制:将竞争视为发展的武器,以内部竞争提升学校综合竞争能力;
(2)激励机制:将激励视为潜能的催化剂,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3)淘汰机制:将淘汰视为进步的动力。
四、创学校品牌是关键
可以预见在06~10年,中国职业教育将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到时会形成几个大的教育产业集团。一、职业教育将呈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直接教育的形式:数量大众化、规格标准化);二、实力有限的,可以做人家的“分店”,在集团的特许下经营(运作)一定的专业开设。三、职业教育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全国范围内只要有10个左右的职业教育家和职业经理人,职业教育的品牌将应运而生。四、民办职业教育院校成为新兴的力量:民间资本的进入,加上一个教务总长和20~30个首席教师,3~5年就能竖起一座类似“华立”一样的学校。
树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把学校做强、做优、做精、做专、做特,做出名气,树好形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
1、打造精品专业
(1)以市场为导向,学以致用,就业、创业率高;
(2)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特色;
(3)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产学研相结合;
(4)计划贴近市场,课程体现能力本位。
2、打造精品课程
力求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处理好传统与特色、借鉴与创新、理论与实训、教与学、点与面等关系。
3、品牌教师
(1)学校要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品牌教师建立成才的平台。
(2)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
(3)一专多能(懂教育、懂管理、懂教学)。
4、品牌学生
(1)生源的素质集合。
(2)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5、品牌学校
最终目标是打破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原有界限,推倒“围墙”,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对接,让学生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和职业倾向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建立起合理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和体系,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拓宽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使学生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竞争能力。耍对现代人才机制和人事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坚持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激活现有人力资源的动力。最终,我们将跨越通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