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职生的生源特点与心理特点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困生”,特别是实行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以及国家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后,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影响巨大。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生巨大的转变,人际关系敏感,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面对社会、家庭异样的眼光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他们尚未形成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要提倡的健康概念是重在从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依托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二、确立具有中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自己的学科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这些力量元素包括勇气、乐观、人际和谐、信仰、道德、希望、毅力和自信等。因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通常关注到的只是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关于学校教育与训练的观点:“当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有用的习惯时,训练就是病态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联系紧密的话题。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所关心的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箭不虚发,确定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适应性教育;(2)自我意识教育;(3)挫折教育;(4)情绪情感教育;(5)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6)学习心理教育;(7)生命教育;(8)人际交往教育;(9)择业心理教育等等。
四、增加灵活多样的活动环节,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单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教学活动要发挥其发展学生的功能,就必须借助主体参与这一有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便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问题,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小品表演、辩论、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测验、自我白描、心理电影欣赏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相结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针对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人际交往、竞争合作、情绪控制、意志责任、心灵成长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帮助个体获得成长和适应。同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讲授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理论和概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
(2)讨论交流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交流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3)活动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进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4)演示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教学电影),使学生获取知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
(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指导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生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真实典型的事实基础之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今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不少中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继续沿用传统的凯洛夫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从复习先前所学知识开始,然后讲授新课,接下来就是指导性的练习。教师一人独占讲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用更多新型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地点也不必拘泥于教室,可以把课堂设在室外或者团体活动室。在教室的桌椅摆放也不需按照呆板的形式,可以将桌椅设计成U形、矩形、圆形、三角形,等等。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应当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素质较高的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根据海外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像医生一样,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否则可能导致误诊、误导、误人子弟。心理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保持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教师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能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我开放技术,经常使用“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类问题”,“我以前也这样想过、做过”,“如果我是你,我也许会这样做”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学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师生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学生身上存在的焦虑、紧张、自卑、不信任等消极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曼(C.Backman)和西科德(P.Secord)通过研究发现人际吸引相互性原则,即是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教师的热情、友善、耐心、尊重、理解、幽默、真诚等个性特点,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注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是不可能强迫它喝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加入各种活动与体验时,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因此教师要始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当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时要给予积极引导,充分肯定并欣赏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课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进,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